獻血對健康的益處
科學家們運用血液流變學與血液動力學對血液與獻血的關系作了研究,發現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特別是單獻紅細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顯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腦血流量提高,從而達到緩解或預防高粘血癥,使人感到身體輕松、頭腦清醒、精力充沛。
二、可預防、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近年來,我國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的一位專家,以“關于多次獻血者血液稀釋狀態與動脈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為課題,對127名多次獻血者、87例高血壓者、60例缺血性中風者進行血液流變學的對照研究,結果表明,獻血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良好的遠期影響,對減少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率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芬蘭一研究小組對268名42-60歲的男性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獻過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獻過血的少86%;在另一組研究中,對獻血l-12次的2325名獻血者進行追蹤觀察,結果僅1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為0.043%同時對未獻過血的2306人進行對照,有226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為9.8%,明顯高于獻血組;美國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獻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險僅為未獻血者的 1/2。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一現象與體內鐵元素的貯存量減少有關。鐵元素在人體合成氧化酶過程中起催化劑的作用。獻血后體內鐵元素的貯存量可以明顯減少,獻血者每獻出500毫升的血液,相當于排出200—500毫克鐵,因而人體合成的氧化酶也相應減少,這樣血液中的脂質被氧化的數量就小,從而減少了附著在血管壁上的沉積物,降低了心血管病的發病率。
我國和芬蘭及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均表明,獻過血的男子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將大為降低。為此,芬蘭的醫生建議男子每年至少獻血一次,這樣既有利于預防自己患心血管疾病,又有利于他人,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三、男子獻血可減少癌癥的發生率
鐵質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體內鐵元素含量過低易患缺鐵性貧血及行動遲緩,過高則適得其反?!秶H癌癥》曾報道,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罹患癌癥的機率就提高,適量獻血可以預防癌癥。該文還提到,女性因月經周期失血而損失了一定量的鐵質,故未發現女性的鐵含量與癌癥發生有明顯關系。
那么,男子如何排除體內過多的鐵質以減少罹患癌癥的發病率呢?醫學家認為,唯一的方法是通過流血排除過多的鐵質。因而鼓勵體內鐵質含量過高的男士們可以定期獻血,這樣一來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四、獻血能凈化人的心靈
大量研究表明,助人為樂、與人友善的思想和行為有益于體液免疫系統功能的建立和完善,健康的情緒可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溝通大腦及其他組織與器官,使其處于良好的狀態,有益于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抵抗力的提高。無償獻血者用自己的鮮血延續、挽救了他人的生命,體現了人類共同生存、珍惜生命、友愛互助的高尚情操。獻血使人心靈得到慰籍,使人更加充實、快樂。經常充實、快樂是健康長壽的重要要素之一。
五、適量獻血會使人更加健康、長壽
人進入成年以后,血細胞主要由骨髓來制造,平均每天可造出15億個血細胞(約40毫升血量的細胞),同時也有相應數量的血細胞衰老死亡。骨髓造血功能也同全身其它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退。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統不斷受到激發,保持較旺盛的新陳代謝,不斷產生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輕血細胞,新鮮的血細胞的比例明顯高于未獻過血的人。
科學家們應用流體變形學和血液動態學,對血液與獻血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血液流動與血液的粘稠度、紅細胞的可變性、血漿蛋白的濃度有關,當血液的粘稠度增高時,血流的速度就變得緩慢,局部血液發生停滯、缺氧、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和營養障礙,引起血管壁的改變,從而容易出現血栓、腦血管意外和心肌梗塞等病癥,這就是“高粘度癥候群”。常見的癥狀有頭重、頭暈、頭疼、聽力障礙、末稍神經感覺異常等。
當人獻血后,特別是單獻紅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會降低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液流速加快,腦血流量也隨之增加,供氧量加大,人會感到身體輕,頭腦清醒。
國外也曾有學者對66歲以上的332人(獻血者)與同年齡、性別的399人(未獻血者)作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獻血組平均壽命為70.1歲,未獻血組的平均 67.5歲;
綜上所述,適量獻血不但無礙健康,而且有益健康。無償獻血者不僅用自己的熱血拯救了同胞的生命,也用自己的博大情懷體現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高尚風貌。